心理治疗中的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混沌理论:
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但却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在经过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来。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即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规律并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
主体间性:
改变发生的位置在共享内隐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在主体关系经验的交互重叠部分,因为相遇时刻的情绪穿透而产生了主体内隐知晓的改变,其过程始终是互动进行中的,因此体现出真正的主体间性。
体验与语言的发展:
研究互动中彼此语言对彼此体验的误解和覆盖。人类理解别人,靠一种共同的努力——经验的逼近,即同理共振。在大脑的前额叶区,是共振,共情的生物基础。临床上,治疗一两年后,来访者前额叶区的大脑皮层会增厚。
语言的构造:
好(出生-1岁);我好(2岁左右);我是可爱的(2-3岁);我是可爱的,你知道了我知道(5岁左右)。拥有了“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我知道”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也是一个人心理化的能力。
谈话的真相: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相渗透。当代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的现象,反应观察者本身作为一个因素,也会影响到观察对象。观察者本身也渗透在观察行为中,因此会构成观察结果的变量。
人类学不同的叙事,以印第安原住民为例,不同时代原住民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反应,也因为人类学家的个人理念而不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也有这一建构关系存在。如精神分析的治疗师容易遇见精神分析的来访者,但究竟是遇见了,还是被塑造了?还有,来访者遭遇不同学派的梦境。
动态与静态:
主体间精神分析是动态的精神分析,而经典的分析是静态的。
近代医学模型:症状-检查·问诊-发现病因(诊断)-去处病因或弱化(治疗)-
经典精神分析:症状-面谈·自由联想-发现病因-将伴随情感的病因意识化-
弗洛伊德的思考方式,大致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方式,类似于医学模型。这种模型是静态的,建立在因果律上的。任何问题都有它的原因,先通过面谈和自由联想等找到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解释,让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然后解决问题。
动态性首先强调事物的非线性非因果性,也就是混沌性。
静态:因果律-确定性-解释-治疗师实施治疗-来访者是外于治疗师的客体-主客二元
动态:混沌-不确定-澄清-来访者自我-来访者是共在的另一主体-主体间性
关键技术:
联接各种貌似不同的精神分析理念为当下的实用技术,这个技术是:当下时刻的相遇和澄清。治疗是感受和体验(情感)的发展过程,在此情此景中的互动。解释只是一个转变的点,关键是动态的互动。
改变治疗的因子:
一是“关键的诠释”,意识层面的互动,重排了来访者内在心理的地图;二是“相遇时刻”,改变了治疗师与来访者主体间的“共享内隐关系”,改变了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使他找到了属于本人的仅此一回的个别真理。
发展心理学的视角:
后自体心理学是建立在实证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精神分析。
婴儿是变化快的人类个体,这个变化也与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相关。相关之处在于:神经的成熟及互动性的主体间环境,使新能力得到大化的实现。
婴儿在忙什么?斯特恩对于婴儿的观察发现,从出生的天,婴儿就知道母亲的存在。在主体间环境中,大多数婴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都花在活跃地对他们自己及对方的状态的相互调节上。
调节是核心的互动活动:
1、需要调节的“状态”:
a,初是饥饿,睡眠,活动循环,觉醒及社会接触;
b,之后较高水平的是快乐或其它情感状态;
c,更高水平的是激活或兴奋,探索,依恋,赋予意义;
d,后,是几乎任何形式对的状态组织,心理的,生理的及动机性的。
2、这些调节包含:放大、下调、阐述、修复、支撑和退回到已预设好的平衡状态。
3、调节的影响是双向的,但并不意味着对称,照料者一方一般承担主要部分。
婴儿内化的是调节的过程而非客体本身或是部分客体。持续进行的调节包含了序列性的体验的重复,这带来了预期的出现,而预期则是内隐关系的基础。
调节具有目标导向的特征:
1、调节过程并不是理想化的,它们需要持续的挣扎,协调,错误与修复,中途的修正支撑,保持或退回到一个平衡的范围里。
2、调节朝向两个目标:
一,身体或生理的目标,通过行为来达成,如喂奶怎么抱。
二,主体间性的目标,是内隐目标,包括一方对另一方的欲望、期待和由此产生的体验。
3、两个目标是平行的,有时一个占优,但无法确定哪个是主要的。任何事件中这两部分都总在场,作为背景和前景来回转换。
关键概念: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动力性心理治疗中,存在相区别的两种知识,两种表征方式。
1、陈述性的-外显的-意识的-意象或语言为表征-象征式的-诠释的内容-改变意识-重排心理地图-精神分析脉络中的移情性关系-言语性领域。
2、程序的-内隐的-潜意识的-体验为表征-非象征式的-相遇时刻-改变内隐关系-改变自我感受-共享内隐关系脉络的真实关系-关系性领域。
大多数有关程序性的知识,是我们的身体和无生命物品之间(自行车)的互动,而这里则是人际间的互动。
内隐关系认识:
鲍尔比的“内在工作模型”,斯特恩的“原初陈述信封”和塞瓦森的“关系性剧本”等。
1、婴儿是基于大量的关系型知识与照料者进行互动的。他们显示出期待与预期,而当预期不一致时表现出惊讶。这样的内隐知晓是以一种非象征的形式登机在内隐事件的表征中,并且在生命的头一年就开始了。
2、根据“自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反向的力量,心理会倾向于创造一个趋于连贯的内隐关系知识。在治疗中,这包含了每一个成员理解关系中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对方的体验,尽管没有被讨论,并且是内隐的。
前行:
在任何一次心理治疗中,双方都向一个中间的目标互动涌流。这一试误性的暂时的移动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识别及达成一致的过程,被称为前行。
1、前行过程通常具有持续进行的特征,以及通往目标时对狭窄及直接道路的偏离。而目标也并不总是清晰的。
2、前行是即兴的,非线性不确定的,这不仅是因为动力性系统的本质,也由于局部目标,甚至是中间目标的转变。动力性治疗惯常的组成部分,如解释、澄清等,都可以归入其中。
3、疗的中间目标是确定他们所要讨论的话题,比如说来访者迟到、治疗师度假等。
4、在治疗中的前行过程,有两个平行的目标:
一,重新组织意识性的言语知识。包含发现可以工作的话题,澄清、解释等;二,相互间对主体间环境的明确化与理解。
前行过程目标:
a,言语知识-澄清解释-生活外显及移情检视-动作
b,主体间性环境-协商与明确化-共享内隐关系之理解-觉知
在场时刻:
前行被理解为一种过程,这一过程被主观地分成不同质性及功能的时刻,这些时刻被称为“在场时刻”。
1、“在场时刻”串连而成前行。它是内容一致,感受同质,朝向同一个目标方向的对话性互动单元。一个单元需要一段时间来捕捉“此时此地在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个时间通常在几微秒到数秒钟之间。
例如:治疗师:你有没有意识到三次咨询你都迟到了,这对你来说不寻常。
来访者:是的,我知道。
治疗师:关于这你有什么想法?(这一互动组成了一个在场时刻)
来访者:我想我对你很生气。沉默。(第二个在场时刻)
来访者:上周你说的话真的惹恼我了……(第三个在场时刻)
这些在场时刻是前行过程的步骤。在每一步之间,都有一种不连续性,它们很少以线性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些步骤串连在一起,向着目标前进。
2、在场时刻在一些习惯性移动的主题上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由于它们经常以微小变化的方式一次次重复,它们变得非常熟悉,并成为我们预期和他人在一起的生命时刻的规则。这形成了任一个治疗两人关系“前行”的方式。
3、我们把在场时刻看作“和别人在一起的方式的图式”。通过包括错误、扰乱及修复的步骤,关系配对演变出一系列微调节的模式。它们并未被觉知到,但从内心活动上讲,和被压抑是不同的。斯特楼罗和阿特伍德所称的“前省思的潜意识”,也是鲍尔比的工作模型及大多数内化机制的基础。
当下时刻:
当下时刻是一种特殊的“在场时刻”,是一种主观及情感上被点燃、将人更完整地拉入当下的时刻。
1、当下时刻发生在传统的治疗框架有可能或正在被,又或是需要被破坏的时候。
比如:
a,如果一个分析治疗的来访者停下互动,问:“你爱我吗?”
b,当来访者已经成功地迫使治疗师做了一些违反治疗常规的事情的时候,就像来访者说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话以后,双方都捧腹大笑了很久。
c,当来访者和治疗师碰巧在一个不同的情境下碰到,比如说剧院排队,或是一个新的互动和主体间方式形成,或是没有得以形成。
d,当来访者生活中有重要事件发生,一些符合常情的要求被承认或以某种方式被回应。
2、从概念上讲,当下时刻是“相遇时刻”的阈限。即当来访者做了一些难以被归类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要求分析师不同的,带有个人并能分享分析师主体状态(情感、幻想、真实经历等)的新的回应的时候,具激发性的当下时刻便升起了。而一旦发生,他们将会进入一个真实的“相遇时刻”。
3、在临床上,治疗师和来访者知道他们进入了一个“当下时刻”。这一时刻是不熟悉的,和平常相区别的,令人不安和奇怪的,并且无法预料形式和时机。它们常常让人困惑发生了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感觉上像个僵局,又或是一个机会。当下在主观上变得浓重。由于某种必须要选择带来了压迫的感受,又没有任何现成的计划或解释,所以“当下时刻”常伴随着预期和焦虑,而习惯性的技术又是不够的。分析师直觉地识别出某种治疗性的机会在那里,来访者可能会发现他到达了治疗关系的分水岭。
4、当下时刻的三个阶段:孕育阶段;奇怪阶段;决定阶段。
5、除了相遇时刻之外,当下时刻的其它结果有:错过的当下时刻;失败的当下时刻;修复的当下时刻;标记的当下时刻;忍受的当下时刻。
相遇时刻:
改变来访者及分析师内隐关系认识的事件,是转变及机体再组织的关键。一个当下时刻在治疗中被抓住,并被双方所意识到,就是一个“相遇时刻”。
1、当治疗师和来访者,尤其是治疗师抓牢了当下时刻,探索并体验它,它便成了相遇时刻。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贡献了他独特和真实的作为个人性的部分。
2、当主体间环境中一个改变发生的时候,一个“相遇时刻”突然来临,这一改变会被感受到。它的特征是:感觉上是一个突然的质性上的改变。一些新的东西发生了,而现行框架不能解释,也不包含这部分。新改变的环境会成为一个的脉络,一些心理动作在此脉络中紧接着发生,内隐知晓的关系会被改变,而过去事件会被再组织,于是改变中的心理动作与行为便聚合了起来。
3、相遇时刻可创造一个新的主体间环境,并可改变内隐关系认识的场域。下面是两个例子。
a、如果在游戏的过程中,妈妈和婴儿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到达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激发及更强烈的快乐,婴儿在将来的互动中能够忍受更高水平的相互创造出的积极的兴奋的能力将得以扩张。而一旦某种程度的扩张发生,对伙伴能够一起在更高的范围的快乐中互动的相互识别就产生了,而他们接下来的互动,就会在这样一种被改变了的主体间环境中进行。
这并不只是他们曾经一起这样做过这么简单的事实,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是他们两个人都到过这里。内隐关系认识的场域也被改变了。
b、一个较小的儿童和他的父亲次去滑梯,当儿童接近顶端的时候,他对于高度和他新获得的技巧感到一点紧张。他看向他的父亲,父亲回应他温暖的微笑和点头,也许还向儿童靠近了些。儿童爬上了顶端,获得了一种新的掌控与愉快的感受。于是他们主体间性地分享了与行为相系的情感的序列。这样的时刻将会再次发生,支持儿童自信地参与这个的时候。
(讨论)科胡特:心理治疗中重新启动的一个自我骄傲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它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有选择性地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恋、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导入现实的方向。
改变发生的过程:
前行是“在场时刻”串连而成的;有些时候,一个在场时刻在情感上变得“热”了起来,并且出现许多治疗过程的线索,这些时刻被称为“当下时刻”;当抓住一个当下时刻,并获得对方真实的,特定的个人化的回应,就成了“相遇时刻”。
关于相遇时刻:
“相遇时刻”体现主体间性:
1、相遇发生在每个参与者识别到存在一个相互的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主体间性的。每一方都捕捉到另外一方的指向目标的动机结构的方面。通俗地说,就是每一方都抓住了“此时此刻在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的相似的描述。
2、“相遇时刻”是被共同建构的,双方都共献一些独特的内容。相遇的关键是对一些特异性的识别。这样的相遇包含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联结,乔尼克将这一更包容的状态定义为双元意识扩张。
相遇时刻产生的关键因素:
1、治疗师必须使用他个体的一些特定的方面,带有其作为个人的;
2、双方必须作为人相遇,而不隐藏于治疗角色里;
3、组成“相遇时刻”的动作必须是新的,即不能是常规的、习惯的或是技术性的,其形式也带有那一时刻的独特性。
相遇时刻之后——开放空间:
“相遇时刻”的发生带来一种平衡,为参与双方的“分开”及缓和留了一些空间,桑德称为“开放空间”。我们假定“开放空间”作为某物在“相遇时刻”之后,成为被留下来的治疗情境中的产物。在其中,从新开端打开成为可能,而调节的义务将解除,平常的内隐关系知识的限制得到放松,创造性也成为可能。相互的调节过程可以暂时悬置起来,之后双方再重新开始前行的过程。不过这时的前行已经不同了,是从新建立的主体间环境以及改变了的内隐关系认识出发的。
和相遇时刻平行的“解释”
1、一个正确阐述却仍然贫瘠的解释,基本上是无处着陆无法扎根的。假设在一个涉及移情材料的传统解释中,分析师做了一个很棒的解释,对来访者产生某种影响,一个“啊哈”。但是分析师没能传达他的情感参与,来访者可能会假想分析师只是在运用技术。分析师作为一个人,存在于其内心中的部分,并未进入开放状态,共享内隐关系也未进入开放状态。发挥了作用的,是作为分析角色的治疗性理解和回应。
2、当下时刻的一个“解释”,如果带有分析师的情感参与,带有分析师自己的生活体验色彩,可能会带来相遇时刻。意识化总是伴随着情感的,桑德把这看作产生共振,产生调谐的两个系统中一些特异性的匹配,这和父母-婴儿互动很像。
3、如果或多或少褪去其治疗角色,那么分析师的动作就是对来访者移情动作的回应,应具有反移情的特性。两者的区别是,在“相遇时刻”中,起码有移情反移情这两方面出现,并且互动双方的个人性得以发挥作用,且相对来讲褪去了治疗角色,双方在其承担的治疗角色之外有对对方的体验。相遇时刻超越但却并不废止“职业”关系,并且部分地从移情/反移情暗示中解脱出来。
改变发生的位置——共享内隐关系中:
1、“相遇时刻”及内隐知识改变发生在治疗师与来访者共享内隐关系的领域。
2、假定治疗师可以将自己复杂的情绪,从对来访者的感受中分开是误导的。“共享内隐关系”是由于关系的共享内隐知识组成的,这一关系与移情-反移情关系及所分配的精神分析角色是相分离的,却也是与之平行的。每一个参与者关于关系的内隐知识都是独特的,共享内隐关系便是指在它们之间重叠的部分。
3、“感觉”基于一个时时运作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构建了“共享内隐关系”。婴儿研究凸显了情感沟通与主体间性实际上始自婴儿出生以后,婴儿和照顾者都被认为具有能力表达情感且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这一初始沟通系统在其一生中发挥作用。
真实关系与移情关系:
兔脑实验:在神经科学领域,弗里曼描述了在兔脑中,不同的气味激活的神经放电创造一个不同的空间格局。当遭遇一个新的气味时,它不仅建立了一个它自己的独特格局,而为之前不同气味已经建立的格局也改变了。这里有一个新的嗅觉脉络,而每个已经存在的元素也经受了改变。
真实关系:关系是叠加的。过去的关系是找不到的,真实的关系是过去关系与现在关系的叠加。改变发生在当下而不在过去,过去已经永远不存在了。治疗不是去找出过去的那个“坏蛋”,而是当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真实”的相会:是指沟通揭示了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回应中被激发的自体(self)的个人性的方面。于是它也向另外一个人揭示了个人的鲜明特征,而为参与者双方创造了一个新的特定的两人状态。
这种个人性的参与经由时间逐渐建立并获得了其自身的历史性。它所包含的,不仅是临床上多变的移情-反移情带来的扭曲,并会比这些多变的移情-反移情持续更久,而这是由于它们是一些对治疗师和来访者作为人的某种程度的的感知。这些稳定的内隐知晓将会持续下去,读过移情关系的波动。
波士顿小组所理解的移情:
许多与他人在一起的内隐知晓的方式将保持一生,其中包含了与治疗师在一起的许多方式,波士顿小组称之为“移情”。这些知晓常常并非象征性的表征,但它们并不一定是需要排除在意识之外的防御的动力性潜意识内容。
对移情的诠释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分析师所收集的有关来访者关系知晓的资料。刚特里普说他自己和温尼科特的次治疗结尾,温尼科特说:“我没什么可说的,但我担心如果我什么都不说,你会觉得我不在这里。”
相关总结讨论:
1、传统精神分析观点认为,解释是在移情关系中产生的,并对移情关系本身产生作用的关键性事件,认为解释改变了内在心理环境,从而能够改变移情关系。主体间性认为,“相遇时刻”在“共享内隐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对“共享内隐关系”本身产生改变,而它是通过人际关系性的内隐知识来产生变化的。这两种相互补充的过程都是变化的,然而它们是在不同的经验领域,且使用的是不同的变化机制。
2、在实际的治疗情境中,内隐关系知识的改变以及通过解释获得的意识性的言语性知识上的改变有时候是难以区分的。“共享内隐关系”和“移情关系”在平行、缠绕中流动,有时候其中一个在前景中,有时则是另外一个。
3、内隐知晓过程的进行对于联结是必要的条件,解释则是点状的事件。
4、“共享内隐关系”的基础是情感沟通的原始过程,这扎根于早期的关系。“共享内隐关系”主要是由内隐知识组成的,而内隐知识的改变会带来持久性的疗愈效果。
5、在分析的过程中,内隐关系知识会缓慢并艰难地逐渐转译为意识性的外显的知识,然而这与精神分析中一直断言的将潜意识转为意识是不同的。不同在于内隐知晓并不是通过解除压抑,将潜意识中的压抑带进意识。这两者是非常不同的过程,需要不同的概念框架,对临床程序的要求也不同。
6、“共享内隐关系”模式聚焦在过程而非结构上,这一模式是从对婴儿-父母互动的观察,并结合动力性系统理论发展而来。在这一模式下,存在一种交互性的过程,而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的“相遇时刻”,通过“和别人在一起的方式的改变”,在其中某种内隐关系改变了。这并非是通过分析的同理活动矫正了过去的同理失败,也并非改变过去的缺陷。而是在关系中一些新的东西产生了,改变了主体间性环境。过去的经验在新的脉络中重新得以建构,使得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心理图景下运作,从而为现在及未来带来了新的行为与体验。
- 上一篇: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 下一篇:走出心理创伤的6种方法
-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2017-10-02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 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下面是搜集的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训练孩
-
心理咨询师能帮助患者改变什么2017-08-21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并没有灵丹妙药。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心理咨询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
怎样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2017-08-14
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危害。
-
怎样使自己有积极的心态?2017-08-14
1、切断和你过去失败经验的关系,消除你脑海中的那些与积极心态背道而驰的不良因素。 2、找出你一生中希望的到的东西,并立即住手去得到它,借着帮助他人得到同样好处的方法,去追寻你的目标。 3、确定你需要的资源之后,便制订如何得到这些资源的
-
抚摸女人头发的男人的心理是怎2017-08-05
天下花花公子各种各样,但诱惑女孩的心理的手段基本雷同,那就是采用让女人感到迷惑不解的言语和行动。这就是诱惑行动步。 长相很好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不怎么说话。因为即便是安静的坐着,也会有女人过来和他说话,女人会主动靠近这类男人。 但是那些长相
-
怎样让配偶或孩子来咨询?2017-07-20
个体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来访者自愿原则。如果本人不愿意,这意味着参与咨询的双方(当事人和咨询师)很可能无法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合作关系,那么咨询的作用也就无法正常发挥。您可以尝试努力劝解他/她本人,但若本人执意不同意,也许您可以考虑通过其